此阳明半表半里之脉证,麻、桂下咽,阳盛则毙耳。若腹中痛,去黄芩加白芍,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去黄芩。
且下利而热渴,是下焦虚,不能制水之故,非芩、连、芍药所宜。里气大虚,不能藏精而为阳之守,幸表阳之尚存,得以卫外而为固,攻之更虚其表。
”曰∶“阴阳异位,阳道实,阴道虚。知犯何逆,治病必求其本也,与桂枝不中与同义。
”以是知苦从火化。阳虚者既不可汗,即不可下,玩“复”字可知。
此热半在表半在里也。 则鼻鸣、发热、汗出、恶风者,是邪中于面,在表之表也。
少阴病,始得之,无汗恶寒,反发热脉沉者,麻黄附子细太阳主表,病发于阳,故当发热;少阴主里,病发于阴,只当内热。病得之外感而恶寒发热者,必见有余之脉;病得之内因而恶寒发热者,全是不足之脉。